知人论世,了解韦庄的生平足迹后,也就读懂
公元约年,在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韦庄来到了这个世间。韦庄祖上显赫,曾祖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大诗人韦应物。再往上追溯七代,祖上韦待价曾被唐睿宗李旦迁升为文昌右丞相,这是公元年的事情,这也是武则天还政于睿宗的第二年。
韦氏家族在唐朝是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家族人口繁盛、支系庞杂,大的支脉至少有十多支,至于那些小的分支更是数不胜数。韦氏在唐朝出大人物,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载,韦氏一族在唐朝出有宰相人物脉派的就有九支。毫不夸张地说,韦氏家族成为影响唐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一支中坚力量。
出产过宰相的这九支脉派,被称为“韦氏九公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这九公房分别为:
一曰西眷,二曰东眷,三曰逍遥公房,四曰郧公房,五曰南皮公房,六曰驸马公房,七曰龙门公房,八曰小逍遥公房,九曰京兆韦氏。
而韦庄正是出身于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身上流有三支公房的血脉,是名副其实的世家子弟后人。
韦庄塑像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数总是来不及应对,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玄宗不用奔蜀,诗人们也不会因而流落失职了,可是并没有如果。世家的光环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也渐渐褪失光芒,至韦庄这一代,已然似是光芒之外的人了。
他并没有享受到曾经显赫家族的优渥,从降生到世间的那一天起,或许就注定了他此后一生的颠沛流离。
韦庄的父母早早就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生活更加困难了。虽然祖上没有留下物质上的财富,但祖上的智慧、才华却是的的确确遗传下来了,韦庄继承了这些。家里贫寒又孤单,韦庄学习却十分刻苦,他聪敏过人,记忆力惊人。他为人处世也乐观旷达,并没有因家境的悲苦而消极悲观。
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可以考进士了,命运或许到了改变的时候。然而,屡次参加考试屡次落榜不第,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参加科举考试就是考不上。
公元年,韦庄已经44岁了,他再一次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局依然,他再一次科举失败。
进士没有考上也就罢了,考完试没多久,同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就攻占了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韦庄也被滞留在了长安,与弟、妹失散。一年多后,他才得以离开长安赴洛阳。
韦庄《花间集》掠影在滞留长安的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战乱所带来的创伤、颠沛流离、饿殍遍野以及唐军的牺牲,而他自己也在此时病倒了。这场大巨变,韦庄是亲历者,他感触十分深刻,酝酿一段时间之后,第二年他离开长安赴洛阳,在洛阳他将这段目睹写成了《秦妇吟》一诗,全诗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
这是一篇叙事诗,诗中通过一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诗中有许多悲怆之语,以及血淋淋的描写,没有经历过那场的战乱的人,断然写不出来。这首诗震撼了当时的文坛,韦庄也因此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因为写就《秦妇吟》之时,韦庄尚未中进士,时人因而对他予以“秦妇吟秀才”虽秀才二字,实则是极高的称赞。
单凭这首史诗,韦庄已经足够在大唐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西方有句老生常谈的谚语:当上帝关上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有心插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同样的意思。
如果当初考上进士,韦庄或许被分配到别地任职,或许就没有那场经历,也写不出《秦妇吟》了!
在整个国家处于流落之时,韦庄最终却活成了乱世中的励志榜样,他始终未放弃过进士考试。
十三年之后,公元年,已经58岁年近花甲之年的韦庄再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他终于进士及第!出任校书郎。这时候,唐僖宗已崩,其弟唐昭宗李晔即位,此时的当朝已不再是那个大唐,风雨飘摇中的晚唐不知还有几载光阴?
三年之后,公元年,韦庄以判官职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受唐昭宗之命,和解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之间的矛盾,归朝后升任左补阙。这次入蜀,蜀地节度使王建并没有选择奉命和解,而是消灭了顾彦晖,占领了两川之地。此后蜀地尽归王建所有。十年之后,年,王建在蜀地称帝建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前蜀”。
这次入蜀,王建虽然不奉帝命与对手和解,但却非常赏识韦庄,一度希望招韦庄至自己的幕下,但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因为此时他对唐朝还有希望。或许韦庄本人也未曾想到这次入蜀竟然关乎到自己今后的晚年归宿。
这次入蜀,韦庄已经61岁了,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有几载光阴呢?如果唐王朝不出变故,韦庄也就打算终老于长安了!可是,宦官当权,世道歪曲。三年后,公元年十一月,韦庄又老了3岁,64岁的白发老人了!这一年,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韦庄深感绝望至极!他从未如此绝望过,之前唐昭宗之时,韦庄把昭宗当作知己,对唐王朝还有希望,可是如今,昭宗自身难保,韦庄那最后的希望也由此幻灭了!希望已无,对故都长安、故国唐朝剩下的只是怀念了!
韦庄在《赠云阳裴明府》云:
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
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肯称臣于汉。此时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如果没有这次绝望,想必韦庄至死也不会选择再次入蜀。
年,韦庄再次入蜀,从此终身仕蜀,辅佐王建,最终以前蜀宰相之身于年八月终于成都华林坊,享年74岁。
开篇太长,至此才可以讲《菩萨蛮》,也是不得不为之。因为韦庄的词有其特殊性,必须得知人论世,不了解韦庄的生平经历,是很难真正体会到他诗词中所表达的意思。尤其是这五首《菩萨蛮》,它们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生命体,顺序亦不可打乱。否则,便失其义!这不是夸张之语!一旦了解韦庄生平之迹,这五首《菩萨蛮》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先整体看一下:
《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清代词人评论家张惠言其《词选》中收录了韦庄这组《菩萨蛮》,并评论说:
江南即指蜀。盖留蜀后寄意之作。
他认为这是韦庄晚年留蜀后表现其怀念故国的忠爱之思的作品。张惠言这评论得有些牵强。从五首整体来看,江南就是江、浙一带的江南,并不是指蜀地。这组菩萨蛮是韦庄晚年作品,韦庄青年、中年一度全国到处漂泊,曾在江、浙一带居住过多年。但晚年未曾离开过蜀地。
五首《菩萨蛮》,前面三首写的尽是回忆洛阳、江南之事,后面二首写的才是眼前蜀地现实之事。
第一首写的是与故人离别珍重的感情。“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哪怕是写情情爱爱的东西,韦庄处理起来同样平淡如水,但却有纪录片的真实感,流露着隐隐的忧伤。与美人离别,“残月出门时”,这是天似亮未亮的时候,一弯残月挂在天边,为了赶路,韦庄大清早就得赶路。“美人和泪辞”这个美人是对“我”依依不舍的,而“我”韦庄何尝不是呢?这里,韦庄只单写美人的不舍,自己的不舍虽然没有明写读者也是能够深切感受到那种不舍的,而且在第五首中韦庄明写了自己对美人的思念。
至于这个美人是哪里的,洛阳的?还是江浙的?抑或是长安的?这在第五首中才能确定。
第二首仍然是回忆,写的是别人眼中的江南与自己心中的江南。别人眼中的江南是美好的,那“人人尽说江南好”,江南好在哪里呢?那景色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的水好、人也好!叶嘉莹在解读这第二首词的时候,是这样解释的: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江南这么美好,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
别人都说江南这里适合终老。江南再好也是异乡,而韦庄在江南这里作为一个游子的身份,他有自己的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可别人为什么还劝他说留在江南这里呢?诗词大家叶嘉莹在解读这句时认为,这句词正体现了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点。她说:
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正是别人敢跟韦庄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的故乡正弥漫在战火烽烟之中,你回去之后尽是悲伤,何必非要回去呢?不如终老在江南。
第三首是立足于现在回忆当初的江南。整首大意是说江南那么好,如果我韦庄当初知道今天自己会又一次漂泊他乡,那我当初一定要留在江南不走了。这里是不是感觉疑惑了呢?明明上一首,他还在说江南对于游子身份的我来说并不是那么留恋,可在这一首为什么突然转折说要留在江南呢?这不是矛盾吗?难道韦庄忘记了自己第一首中的故乡、故人了吗?
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
“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而韦庄此时正是这样的心境。写这组《菩萨蛮》的时候,韦庄已经离开江南置身在蜀地了,原先在江南的时候他一心想着故乡故人,可是等他离开江南以后却反而思念起江南的美好生活了,江南仿佛已然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无论是故乡还是第二故乡,它们在回忆中总是美好的存在,所以韦庄才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第四首写的是韦庄在蜀地当下的生活和心情。在王建那里,韦庄受到赏识重用,不再饱尝漂泊滋味,但他也已垂垂老矣,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生命眼看就走到了尽头。在这有限的时光里,回到长安故国是不可能了,回到中原故乡也是不可能了,回到江南第二故乡亦是不可能。唯有珍惜今天短暂宝贵的时光!所以他感慨“春漏短”的时光,要珍重这“酒深情更深”的感情啊!
韦庄是第一个修复杜甫草堂的人第五首是全组词的总结,至此,前面词中的疑惑也揭开了。可以确定,第一首中的“红楼别夜”就是在洛阳。在洛阳这里,他有一段美好的遇合,洛阳城里的美好春光让他难以忘怀。他称自己为“洛阳才子”,因为他曾在这里写下那首《秦妇吟》,如今,那个曾经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洛阳才子在蜀地已经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再也没有回到洛阳的希望可能!那长安故国更已不复存在!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蜀地成都的景色,都是韦庄眼前生活中的现实之景。
末句“忆君君不知”,则一下子打回到开头的“红楼别夜”的美人,他说你难道以为我说了“白头誓不归”,就真的不想念你了吗?其实我何尝不对你时时牵挂怀念,只是“忆君君不知”罢了。而我韦庄,唯有凝恨对残晖!落日黄昏里,只有我一个孤老头子的背景。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