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转对制度君臣沟通的桥梁,士大夫共

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家天下”的时代,至此古代中国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意识形态,在这几千年的时间过程中,一直没有变过。

但是在这个基本格局之下,各朝各代的最高统治者与臣属之间的相处模式是不一样的,所谓的相处模式是指皇帝和大臣之间如何更好的联合在一起,然后进行管理国家。

其中宋朝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而宋朝在如此局面之下,形成了一种奏对制度-即转对制度,何谓奏对?

即为臣者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何谓转对?即为臣者每隔数日,轮流上殿面对皇帝指出时政得失和给出建设性意见的商讨国事环节。

因此宋代转对制度:相对于君臣沟通的桥梁,得以实现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诉求。

转对制度的起源

转对制度其实就是一种文官进谏体系,是以文官为主要群体,在关键时刻提醒甚至批判皇帝以及在日常工作中协助皇帝,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助力。

与此同时,宋朝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的文官和文人发展到古代的一个顶峰。

转对制度,在宋朝发扬光大,但是起源于唐朝,是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产生的。转对制度的初步形成,是唐肃宗为了更方便快捷地与大臣商议国事,就经常单独召见国家重臣在当时的皇宫偏殿进行议事。

唐肃宗这个操作,对于当时刚刚结束战乱的唐朝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因为这样做减少了之前繁冗的流程,简化了皇帝与大臣对话的前提条件,大大的提高了唐朝的行政效率,为唐朝战后重建和国家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到后来的唐德宗时期,转对制度成为唐朝的一项官方法定的决策程序,但是在当时转对的主要地点是在唐朝皇宫的延英殿,所以在当时被称为延英殿听政。

宋朝为何继承与发扬

宋朝为何会继续沿用转对制度,且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

之所以如此,皆因宋朝初期,统一的山河是历经50余年战火的洗礼,国内百废待兴,国外群敌环伺,对于宋朝的开国君主来说相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鉴于此等情况,宋太祖赵匡胤选择转对制度来快速决定自己的策略,才能引领宋朝上下致力于国家的恢复和发展。

公元年,即宋朝建隆三年,赵匡胤就以转对制度与赵普为首的几位宋朝重臣进行反复争论,最终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等人的建议,确立了“先南后北”的国家统一策略。

此次决策的诞生,对于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这个转对制度在宋朝皇帝和大臣之间得以继承发扬。

也是从此开始,宋朝以后的皇帝在自己登基之时和做重大决策的关头,都是选择转对制度来制定自己的行政方针和国家大计。

其次,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了宋朝文官的地位,文人从政大多数是为了实现心中抱负。

所以宋朝统治者为了让文官更加卖力的为自己尽忠职守,最好的方式是给予文官足够的尊重和放权,这个尊重和放权超过了以往的朝代。

转对制度对宋朝的意义

1,君臣之间的桥梁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造就“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虽说共治,但是皇帝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只是相对于以往的朝代,文官有更大的话语权。

同时,共治需要一个君臣之间沟通的桥梁,转对制度便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不过在宋朝,不是所有在京官员都能参与转对制度,是由官方指定的文官群体才能参与,其中包括朝廷的翰林学士和文班常参官。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宋朝对于参与转对制度的官员范围进行了调整,在后来只要是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参与转对。

如此做的目的也很简单,为了表明宋朝“与士大夫共治”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更能表达文官集团的诉求。

作为宋朝的皇帝,既要掌握最高权力,还要维护官场生态;既要贯彻自己的意志,又要保证文官的积极性。这些需要通过转对制度去保障实现,最后去落地实行。

更重要的是,随着参与转对的文官越多,所产生的转对诉求会越来越多,这时就可以从中选出最适合的决策作为国家政策实行下去。

因此,转对制度在宋朝皇帝和大臣之间,为了“共治”,是一架必不可少的桥梁。

2,有利于皇帝自身

首先,宋朝皇帝用转对制度,是皇帝摆姿态的绝好机会,表示自己实现自己的承诺,让士人参政议政,甚至让士人与自己一起做出国之大计的决策。这样无言的表态,给了天下文人莫大的激励。

其次,表明自己作为君主,愿意广开言路、体察下情,向国人证明自己是一位善于纳谏的有道明君。

其三,有利于皇帝树立自己的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7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