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田画论试述董源山水之艺术特色
试述董源山水之艺术特色云田居土中国山水画在北宋初年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多画齐鲁、关陕等地山色,山高崖陡、线条方硬、气势雄健浑厚;南派则描绘江南山景,“不为奇峭之笔”。董源是南派的鼻祖和代表人物,如《潇湘图》则是其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被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潇湘图局部一从晚唐五代的荆浩开始,山水画家们一般都以北方山水的真实情景作为表现对象,并迅速形成了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的兴盛局面,其后又有郭熙、王诜等,也都是与他们的前辈一样,善于布置全山大水,推崇壮伟之美。在北宋初期,董源的作品并没有受到重视。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在总括叙述北宋前期的山水画家时,推崇李成,关仝,范宽三大家。董源只是在《图画见闻志》卷第三《纪艺》中,把他列在“王公大夫”十三人一栏的最后一位。对他的评价只是“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似乎没有自已的画风。直到北宋末年,米芾在《画史》中称董源的画“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董源的画风记载“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并点明“江南董源、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的风格特征。元代汤垕《画鉴》称“宋画山水,超绝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董其昌更是称董源为“画中真龙”,其画“无尚神品,天下第一”。董源开创的江南画派,其笔墨也是后世代代师法。巨然得其亲授,画史常有“董巨”之称。米芾除发现并著力宣扬他,也在董源的淡墨,湿笔技巧上发展创造了“米点皴”。董其昌曾说“董北苑法为元季大家所宗,自赵承旨(孟)、高尚书(克恭)、黄子久(公望)、吴仲圭(镇)、倪元林(瓒)各得其法而自成米满。”黄公望曾说“作山水者,必以董巨为师,如咏诗之学杜也。”清代不仅“四王”崇他为师,同时也影响龚贤等画家。近代黄宾虹也是深得他“用笔草草,求画之风神”之意。董源江南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平淡天真。“平淡天真”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这一审美特征米芾在他的《画史》里作了充分地表述。米芾发现了董、巨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并全力推崇和赞赏,反对绘画中的雕饰琢磨,而主张浑然天成,自然天真,清雅优美。董源、巨然、米芾、苏轼等人的绘画,审美特征是一样的,皆追求平淡、天真、自然、清秀,这种审美特征是南方派山水画家所共有的。董源的作品,这种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尤为鲜明。展开画卷,例如《潇湘图》卷、《夏山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等作品,云峦苍林,山远水阔,渔浦人家……让人感受到画境之悠远平淡,真情流露,不禁思绪万千。正如《宣和画谱》所云:“至其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正因为董源的山水画富有平淡天真的艺术特征,才能牵动骚客词人的思绪,而吟思抒怀。潇湘图局部二布景平远南方山水画派是以南方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南方的地域特征是山峦平缓,连绵不绝,草木丰茂,烟岚清润,江水浩渺,境界辽阔。这些特征,决定了南方派山水画构图、布景上的特色——平远。假如我们把南方派布景与北方派布景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北方派布景险峻、壮伟,气势逼人,如临真山,构图多纵向(即上下)展开画境。而南方派布景平缓、幽远,景象辽阔,一泻千里,构图多横向(即左右)展开画境。董源的《潇湘图》卷就是这种构图、布景方法和风格特色的典型杰作。这是一幅描写人事活动的山水画,我们开卷阅览,可以感觉到一派潇湘风光扑面而来。“董源不语,风流尽在其中”。这幅画取景于江南山水,却被董源赋予了更高层面上的意境。董源要表达的是一种绘画理念和审美观点。正是为了达成这种目的,通过努力,使得董源达到了绘画的佳境,成就了绘画,也成就了自己。所谓潇湘,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名词,而是还蕴涵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在诗词歌赋中,潇湘总是给文人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是一个荡漾着董源水墨山水画意境的理念——只可以远远地望着它,不可靠近,并可以永远地怀念它。打开画卷,在画面的右侧,有紫衣两姐妹伫立,在阜沿边有鼓瑟吹笙者五人,在等着,迎接小舟的到来。水面的小舟中坐有一位疑似官员的人,或许是新郎官,在其旁边有人为此人持伞遮阳。在画面的左侧,正有一群人在围网,进行捕鱼,这些人物形态逼真,活灵活现,如临现场一般,仿佛有鱼儿跃然水面或是从画作中跃出似的,显得情趣盎然。整幅画的画面山水以花青润墨,且不作奇峰峭壁,长山山岭树木却并无重复,茂林修竹各有不同。而且,整幅画的长宽三比一的横式构图,能够恰到好处地极尽视野,使得画中水面与山岭、皋地平分秋色,呈对角线状;左有皋蓼,右边画人物,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使得赏析治人在视野里不产生“晃”的感觉。山势平缓,线条流畅,渐西略高,成片林木,郁郁葱葱,给人一派平静、淡泊、平和之感,清幽、苍茫、大气之觉,又同时体现出了一种磅礴之感。对整幅画细细观察,可以看出局部墨点、线条,构造等几乎不辨造型,但远视综览,却能获得一个良好的造形感觉,使得整幅画的艺术形象既完整入目,又和谐入心。使得读者既可以从中领略到江南山川的率性、真情、诗意、平淡和舒心;同时,读者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董源的绘画性情与艺术追求,正如米芾所言:董源的绘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然,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也正是由于米芾独具慧眼的赏识,才使得董源的画作为许多人重视,乃至推崇。艺术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内容的变迁。但是,民族的思维特征,及文化传承总是有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作为取向。董源在道禅审美为宗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突破前人的笔墨规范而形成他独特的形式语言系统,别具一格。追求平淡、清和、宕逸,成为后世画学的楷模。首创披麻皴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表现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笼袖骄民图夏景山口待渡图董其昌题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一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二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三夏景山口待渡图
上一篇文章: 初,武帝征伐匈奴,深入穷追高中文言文 下一篇文章: 巧用竞争优势心理,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502.html